金融Q&A

27. 紅潮來襲,台商的惡夢才開始104.6.10

紅潮紅潮來襲,台商的惡夢才開始2015.6.10
紅潮來襲,台商的惡夢才開始
       2015年四月景氣訊號幾乎全面衰退,領先、同時指標已連降四個月,而景氣對策信號一口氣大降6分創金融海嘯以來最大降幅。全球景氣在各國央行仍維持QE情況下,看不出有特殊的變化,那台灣景氣變化如此,究竟出了什麼問題?我們一項一項來看,領先指標,簡單講是「需求」的概念。領先指標連四個月下降,再看出口金額,排除農曆年二月外,出口數字減幅一個月比一個月上升,那訂單與需求跑到哪去了?而同時指標是「供給」的概念,也是連月快速下降,年減幅不斷地擴大。在進口數字上,不只下降,且降幅驚人,顯然國內景氣真的沒有政府官員說的那樣好,而股市不斷的上升,似乎也沒有刺激到消費的增加。我們是股市人,其實很清楚了解台股的上漲,並非個股雨露均霑,所以很多人並沒有賺錢,甚至還出現,大盤漲越多,個股賠越多的怪異現象,投資人對股市灰心,成交量出不來,當然消費力大減,景氣提振不上來可以想像。
       再從進口與出口金額仔細分析,在進口上設備、器材方面是衰退的,此點可告知,商人無意持續在台灣擴廠,設廠做生意,為什麼工資是一大問題,那人材呢?能者大概都被高薪挖走,那土地呢?牽涉問題更廣,有環保問題,也有政治角力,做個生意那麼難,那憑什麼要死守台灣。商人不投資,消費者不消費,進口數字當然溜滑梯一樣,快速下降。那出口呢?這才是問題的徵結,因為景氣對策信號中,工業生產數字是降幅最大的,為什麼?這才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。要講出口的問題,核心當然在電子業,要講電子業,這可是個很長的故事要說。近期很多人祇說到「紅潮威脅」看衰了台灣未來,有人提出警訊,有人對中國歌功頌德,但一大堆文章,卻也沒人說到台灣的未來在何處。一堆人也引了一大堆數據,說明了對岸的茁壯與強大,但這又說明了什麼?這種內容真的有用嗎?在我認為這種內容頂多讓股市投資人更嚮往中國股市,而對台股灰心,對一個投資人來說,其實幫助有限,一般投資人金額與資金有限,不可能與大戶一樣到對岸投資,所以要談「紅潮」的問題,也應提到台灣未來的展望在何處,這才是真正有效的分析,對一般投資人才是有幫助的。
       要談電子業,就上述說這是個漫長的故事,所以我們要把時光退回到80年代從電子業堀起來討論。還記得「矽谷」吧!當時是全球半導體重鎮,而台灣在當時學子出國留學第一志願莫不以矽谷為奮鬥目標,所以在民國70年前後10年,電子、電機系幾乎都是高中生的第一志願,經過留學與矽谷磨綀之後,許多留學生開始回國創業,這些大批回國的人材,在約幾年後打造了台灣,成為全球電子業的重鎮,而在往後地位有多重要,舉個例在921大地震後,台灣電子股下跌,連帶美國Nasdag也大跌,可見在當時台灣電子業在全球舉足輕重的地位,而電子業的發展又是如何?在微軟不斷推出新作業系統後,PC不斷升級,這推升的軟體與硬體不斷的需求,而在筆電逐漸普及之後,電腦不管桌上型還是筆電高速發展,需求也是直線上升。在當時,全球電腦大廠,以生產成本來說,在美國本土生產已不符合經濟效應,所以逐漸把訂單轉到台灣,這時候大約在民國84年左右,由於雪片飛來的訂單造成當時電子業的高速發展,舉凡軟體、硬體、組裝,幾乎都是台廠的天下。於是電子業大家稱為科技業。每家公司獲利都是高倍數成長,獲利越高,股價越高,募資更容易,募資容易再擴廠,擴廠後再取得更多的訂單,在股本膨漲後,EPS不減,股價更理直氣壯再漲,於是在科技股帶領下,台股在民國86年時攻抵萬點大關,這離前一次萬點12682點,已經是8年後的事,電子業的發展,造成了以下幾個現象:1.台灣外匯存底一躍成為世界第一2.電子業由於大賺,所以員工配股豐厚,造就了當時的電子新貴3.股市大漲,外匯存底大增,民間消費也大增,當時景氣大好,台灣第二次被稱「台灣錢淹腳目」。
       接下來就是大時代的轉捩點,全球出現了兩個變化,第一是蘋果竄起,改變了所有人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,第二不管PC還是NB還是3C產品,在規格不斷提升,效率更好下,但是價格卻是不斷下降,也就是東西越做越好,價格卻是越來越便宜,當然台灣挾最好的管理,最好的品管下,國際大廠還是把訂單下給台廠,但價格上是一次比一次低,那台廠要生存,一定要降低成本,所以開始尋找更廉價的勞力,此刻剛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便是最好的選擇。
中國自鄧小平改革經濟後,經過數年經濟正在起飛,此刻是最需要資金的時候,台商往大陸投資便是魚幫水,水幫魚,而台商也因大陸生產基地的幫忙,繼續成長之路,在當時台股所流行的題材,就是「中概股」。於是在再度成長下,台股在科技股帶動下在民國89年又來到萬點。此刻雖然造就了另一次奇蹟,但也為往後的台灣,立下了危機。在早期李登輝提出「戒急用忍」,如今來看沒有錯,但事實上再仔細思考,1.台商不去大陸,哪又有何地是最好最快的選擇2.台商不去,其他國家也會去,這已是潮流,擋也擋不住。
      美國至今仍是我們最大的貿易國,但近十年香港中國都是我們出超最多的地方,大陸經濟起飛,台商帶著大量的資金過去,為了賺錢,把資金帶過去在所難免,但「技術」與「管理」再怎麼遮掩也蓋不住,幾年來,中國在全球各國爭相投資下,成了「全球工廠」,的確,剛開始是相輔相成,但久了之後,中國外匯存底越來越多,國家有錢了,當然培養自己的企業。在初期許多工業草創之初,還需要台灣供應原料設備,所以中國地區便成了台灣最依賴的出口地區。但想想,當資金有了,技術有了,設備有了,下一步是什麼,當然是不需要你,接下來,從原本類似下屬的身分,晉升為競爭的老闆。
      近幾年許多產業,尤其是科技業在中國政府全力培養下,舉凡半導體、面板、太陽能,甚至電腦3C產品,實力日益壯大,這也為台商重下了目前最大的殺傷力種子。
2015年陸股在沉寂近8年後,再度起飛上漲,許多台灣大戶都視大陸股此波為長線的主升段,所以儘管政府官員絞盡腦汁,信心喊話,也喊不回已離開台股的大戶。陸股自2015年開始如脫韁野馬般一路狂奔,成交值已創下全球最高,總市值已躍升全球第二名。我們來看陸股發展會如何,但可肯定一件事,從2015年開始,許多陸企將輕易從資本市場取得大量的資金,這猶如20年前台股科技業的翻版。在有錢,有人、有土地,還有政府當靠山下,陸商不斷向上竄升,例如小米機在三年前還是名不見經傳,如今在中國已是眾人皆曉,銷售僅次於iphone。而這僅是其中的奇蹟之一,看看全球許多大廠如Dell消失了,被聯想收購了,VoLvo也被陸企併購了,許多公司產業,在中國錢淹腳目下,一一被陸商攻陷。台商也不是沒警覺,所以開始轉移生產基地到越南,或其他地方,但為時已晚,因為不管你怎麼降低成本競爭,不管用什麼規模打退競爭者,對陸商來說,都不是問題。今天你花10億擴廠,對方花20億,你花10億做研發,對方花20億乾脆直接併購國際大廠,簡單講,要買技術,我把公司買下都不是問題。
      看完以上大家應該知道,台灣原本這幾年出口的重要地區─中國,已轉變成競爭國,他們不再需要台灣,而是開始搶食台灣在全球打下的江山,所以台灣在對香港、中國地區出口和自2014年開始下降後,以後恐怕會用最快速的速度往下減少。看完以上,那台灣未來該怎麼辦?就以股市來講,該怎麼去看公司、選公司?如果一家公司要以資金取勝,那肯定是比不上陸企,所以唯一辦法就是進入公平競爭→比技術、比智慧、比研發,像為何大立光和漢微科為何擁有此高價,而且也看不出盲目炒作會有快速崩盤可能,因為技術還領先陸企好多年,但領先早晚有一天也會被超越,例如美律、宏達電的崩盤就是被超越的最明顯例子。如果怕被超越那就要完全做到技術取勝的能力。2015年台股再上萬點,但股民死守台灣也感受不到實質收益,因為會漲的就是僅僅少數公司。而有近8成以上的公司一直向下沉淪。這也難怪許多人說這是最冷的萬點行情。
        總結:已知”紅潮”來襲已是擋不住的趨勢,那股市又有何變化,該怎麼選擇?1.公司獲利基礎一定要來自技術的領先,而這些是陸企學不來、偷不走、買不到2.公司規模一定要在全球前幾大,也就是規模大到對岸用資金也不一定搶到市場3.那陸企有相同競爭的公司該如何?其實看營收就知道,如果在對岸強大競爭下,營收還能成長,這正是非常難得,所以營收的表現,會成為每個月市場矚目的焦點4.在大陸擁有許多專利,全球也是,用智慧財產權保護自己的公司5.最重要,被競爭的公司,如果營收持續下降,本益比會不斷往下,殘酷修正,而不怕競爭或者沒有競爭的公司,本益比會不斷往上調。
      如果你能清楚了解兩岸變化的脈絡,也了解本文所闡述的觀點,未來在台股選股上,依然可在難為的股市中,殺出一條血路。
 
如果你能清楚了解兩岸變化的脈絡,也了解本文所闡述的觀點,未來在台股選股上,依然可在難為的股市中,殺出一條血路。的惡夢才開始2015.6.10
2015年四月景氣訊號幾乎全面衰退,領先、同時指標已連降四個月,而景氣對策信號一口氣大降6分創金融海嘯以來最大降幅。全球景氣在各國央行仍維持QE情況下,看不出有特殊的變化,那台灣景氣變化如此,究竟出了什麼問題?我們一項一項來看,領先指標,簡單講是「需求」的概念。領先指標連四個月下降,再看出口金額,排除農曆年二月外,出口數字減幅一個月比一個月上升,那訂單與需求跑到哪去了?而同時指標是「供給」的概念,也是連月快速下降,年減幅不斷地擴大。在進口數字上,不只下降,且降幅驚人,顯然國內景氣真的沒有政府官員說的那樣好,而股市不斷的上升,似乎也沒有刺激到消費的增加。我們是股市人,其實很清楚了解台股的上漲,並非個股雨露均霑,所以很多人並沒有賺錢,甚至還出現,大盤漲越多,個股賠越多的怪異現象,投資人對股市灰心,成交量出不來,當然消費力大減,景氣提振不上來可以想像。
再從進口與出口金額仔細分析,在進口上設備、器材方面是衰退的,此點可告知,商人無意持續在台灣擴廠,設廠做生意,為什麼工資是一大問題,那人材呢?能者大概都被高薪挖走,那土地呢?牽涉問題更廣,有環保問題,也有政治角力,做個生意那麼難,那憑什麼要死守台灣。商人不投資,消費者不消費,進口數字當然溜滑梯一樣,快速下降。那出口呢?這才是問題的徵結,因為景氣對策信號中,工業生產數字是降幅最大的,為什麼?這才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。
要講出口的問題,核心當然在電子業,要講電子業,這可是個很長的故事要說。近期很多人祇說到「紅潮威脅」看衰了台灣未來,有人提出警訊,有人對中國歌功頌德,但一大堆文章,卻也沒人說到台灣的未來在何處。一堆人也引了一大堆數據,說明了對岸的茁壯與強大,但這又說明了什麼?這種內容真的有用嗎?在我認為這種內容頂多讓股市投資人更嚮往中國股市,而對台股灰心,對一個投資人來說,其實幫助有限,一般投資人金額與資金有限,不可能與大戶一樣到對岸投資,所以要談「紅潮」的問題,也應提到台灣未來的展望在何處,這才是真正有效的分析,對一般投資人才是有幫助的。
要談電子業,就上述說這是個漫長的故事,所以我們要把時光退回到80年代從電子業堀起來討論。還記得「矽谷」吧!當時是全球半導體重鎮,而台灣在當時學子出國留學第一志願莫不以矽谷為奮鬥目標,所以在民國70年前後10年,電子、電機系幾乎都是高中生的第一志願,經過留學與矽谷磨綀之後,許多留學生開始回國創業,這些大批回國的人材,在約幾年後打造了台灣,成為全球電子業的重鎮,而在往後地位有多重要,舉個例在921大地震後,台灣電子股下跌,連帶美國Nasdag也大跌,可見在當時台灣電子業在全球舉足輕重的地位,而電子業的發展又是如何?在微軟不斷推出新作業系統後,PC不斷升級,這推升的軟體與硬體不斷的需求,而在筆電逐漸普及之後,電腦不管桌上型還是筆電高速發展,需求也是直線上升。在當時,全球電腦大廠,以生產成本來說,在美國本土生產已不符合經濟效應,所以逐漸把訂單轉到台灣,這時候大約在民國84年左右,由於雪片飛來的訂單造成當時電子業的高速發展,舉凡軟體、硬體、組裝,幾乎都是台廠的天下。於是電子業大家稱為科技業。每家公司獲利都是高倍數成長,獲利越高,股價越高,募資更容易,募資容易再擴廠,擴廠後再取得更多的訂單,在股本膨漲後,EPS不減,股價更理直氣壯再漲,於是在科技股帶領下,台股在民國86年時攻抵萬點大關,這離前一次萬點12682點,已經是8年後的事,電子業的發展,造成了以下幾個現象:1.台灣外匯存底一躍成為世界第一2.電子業由於大賺,所以員工配股豐厚,造就了當時的電子新貴3.股市大漲,外匯存底大增,民間消費也大增,當時景氣大好,台灣第二次被稱「台灣錢淹腳目」。
接下來就是大時代的轉捩點,全球出現了兩個變化,第一是蘋果竄起,改變了所有人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,第二不管PC還是NB還是3C產品,在規格不斷提升,效率更好下,但是價格卻是不斷下降,也就是東西越做越好,價格卻是越來越便宜,當然台灣挾最好的管理,最好的品管下,國際大廠還是把訂單下給台廠,但價格上是一次比一次低,那台廠要生存,一定要降低成本,所以開始尋找更廉價的勞力,此刻剛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便是最好的選擇。
中國自鄧小平改革經濟後,經過數年經濟正在起飛,此刻是最需要資金的時候,台商往大陸投資便是魚幫水,水幫魚,而台商也因大陸生產基地的幫忙,繼續成長之路,在當時台股所流行的題材,就是「中概股」。於是在再度成長下,台股在科技股帶動下在民國89年又來到萬點。此刻雖然造就了另一次奇蹟,但也為往後的台灣,立下了危機。在早期李登輝提出「戒急用忍」,如今來看沒有錯,但事實上再仔細思考,1.台商不去大陸,哪又有何地是最好最快的選擇2.台商不去,其他國家也會去,這已是潮流,擋也擋不住。
美國至今仍是我們最大的貿易國,但近十年香港中國都是我們出超最多的地方,大陸經濟起飛,台商帶著大量的資金過去,為了賺錢,把資金帶過去在所難免,但「技術」與「管理」再怎麼遮掩也蓋不住,幾年來,中國在全球各國爭相投資下,成了「全球工廠」,的確,剛開始是相輔相成,但久了之後,中國外匯存底越來越多,國家有錢了,當然培養自己的企業。在初期許多工業草創之初,還需要台灣供應原料設備,所以中國地區便成了台灣最依賴的出口地區。但想想,當資金有了,技術有了,設備有了,下一步是什麼,當然是不需要你,接下來,從原本類似下屬的身分,晉升為競爭的老闆。
近幾年許多產業,尤其是科技業在中國政府全力培養下,舉凡半導體、面板、太陽能,甚至電腦3C產品,實力日益壯大,這也為台商重下了目前最大的殺傷力種子。
2015年陸股在沉寂近8年後,再度起飛上漲,許多台灣大戶都視大陸股此波為長線的主升段,所以儘管政府官員絞盡腦汁,信心喊話,也喊不回已離開台股的大戶。陸股自2015年開始如脫韁野馬般一路狂奔,成交值已創下全球最高,總市值已躍升全球第二名。我們來看陸股發展會如何,但可肯定一件事,從2015年開始,許多陸企將輕易從資本市場取得大量的資金,這猶如20年前台股科技業的翻版。在有錢,有人、有土地,還有政府當靠山下,陸商不斷向上竄升,例如小米機在三年前還是名不見經傳,如今在中國已是眾人皆曉,銷售僅次於iphone。而這僅是其中的奇蹟之一,看看全球許多大廠如Dell消失了,被聯想收購了,VoLvo也被陸企併購了,許多公司產業,在中國錢淹腳目下,一一被陸商攻陷。台商也不是沒警覺,所以開始轉移生產基地到越南,或其他地方,但為時已晚,因為不管你怎麼降低成本競爭,不管用什麼規模打退競爭者,對陸商來說,都不是問題。今天你花10億擴廠,對方花20億,你花10億做研發,對方花20億乾脆直接併購國際大廠,簡單講,要買技術,我把公司買下都不是問題。
看完以上大家應該知道,台灣原本這幾年出口的重要地區─中國,已轉變成競爭國,他們不再需要台灣,而是開始搶食台灣在全球打下的江山,所以台灣在對香港、中國地區出口和自2014年開始下降後,以後恐怕會用最快速的速度往下減少。
看完以上,那台灣未來該怎麼辦?就以股市來講,該怎麼去看公司、選公司?如果一家公司要以資金取勝,那肯定是比不上陸企,所以唯一辦法就是進入公平競爭→比技術、比智慧、比研發,像為何大立光和漢微科為何擁有此高價,而且也看不出盲目炒作會有快速崩盤可能,因為技術還領先陸企好多年,但領先早晚有一天也會被超越,例如美律、宏達電的崩盤就是被超越的最明顯例子。如果怕被超越那就要完全做到技術取勝的能力。2015年台股再上萬點,但股民死守台灣也感受不到實質收益,因為會漲的就是僅僅少數公司。而有近8成以上的公司一直向下沉淪。這也難怪許多人說這是最冷的萬點行情。
總結:已知”紅潮”來襲已是擋不住的趨勢,那股市又有何變化,該怎麼選擇?1.公司獲利基礎一定要來自技術的領先,而這些是陸企學不來、偷不走、買不到2.公司規模一定要在全球前幾大,也就是規模大到對岸用資金也不一定搶到市場3.那陸企有相同競爭的公司該如何?其實看營收就知道,如果在對岸強大競爭下,營收還能成長,這正是非常難得,所以營收的表現,會成為每個月市場矚目的焦點4.在大陸擁有許多專利,全球也是,用智慧財產權保護自己的公司5.最重要,被競爭的公司,如果營收持續下降,本益比會不斷往下,殘酷修正,而不怕競爭或者沒有競爭的公司,本益比會不斷往上調。
如果你能清楚了解兩岸變化的脈絡,也了解本文所闡述的觀點,未來在台股選股上,依然可在難為的股市中,殺出一條血路。

> 發佈日期:2015-06-11 10:56
上一則返回列表下一則
聯絡資訊